中国人有“抓周”的习俗,摆一圈物件供周岁的幼儿自由抓取,借此判断幼儿的性情及未来成型;又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谚语流传,意指通过小孩子的言行表现,能预见他长大后是否有成就。
这不科学,但有一定合理性。毕竟“兴趣”对个人性格形成的驱力很大,而且现代心理学认为个性形成的萌芽期是3周岁以前,7岁之前孩子获得人生80%的智力。结合人性需求演变规律,及孩子对“偶像”的选向及变向,还可更准确些辨别其天赋性格及自求发展方向。
一岁左右的幼儿,从会叫妈妈、爸爸开始,已经萌芽“自我意识”,逐步把自己与身边的他人、它物区分开。
三五岁的儿童,经常力不从心,够不高、跑不快、搬不重、打不过……还被各种管制,于是盼着自己快快长大,能够像“大人”那样想干啥就能干啥。
在需求和外力的驱动及客观环境影响下,儿童开始以“偶像”做心理加持,帮扶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些。对于“偶像”的选择,儿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向:
一是以养活他的“大人”为“偶像”。近水楼台先得月,父母通常是儿童的首选。这样的儿童“依赖性”较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指望父母。他或很听话,或很任性,本质上都是“依赖”。
即使父母俯首帖耳,表面上他是“皇帝”,内心里仍是“太监”。在外面展示“强力”,他习惯拿“我爸(妈)怎么厉害”说事。
二是以养活他的“大人”的“偶像”为偶像。比如父母拜关公,他也拜关公;父母拜财神,他也拜财神;父母拜“上帝”,他也拜“上帝”——与前者相同的是,他离不开对父母的“依赖”;与前者不同的是,他追随父母,树立了超越周边现实的“偶像”形象,其内心追求相应更远大。
三是以别人为“偶像”。比如很护着他的“孩子王”。这表明他内心已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或对父母的管制不满,或认为父母不如“孩子王”强大……虽然吃喝拉撒睡仍然靠父母,但他在心理上已经超越了相应生理需求对象的拘囿,实现了相对“独立”。
四是以别人的“偶像”为偶像。比如“孩子王”拜关公,他也拜关公;“孩子王”拜财神,他也拜财神;“孩子王”拜“上帝”,他也拜“上帝”——跟着父母拜的儿童,一旦父母断了他的衣食,他立即屈从,把关公、财神、“上帝”丢在一边。
跟着“孩子王”拜的儿童,父母断他的衣食,他首先求助于“孩子王”;得不到充分帮助,他会以关公、财神、“上帝”为精神支柱,努力自谋生计。实在迫不得已了,他或许暂时身体回归父母,心里依然“瞧不上”父母。
五是自主确立“偶像”。比如动画片里的奥特曼、变形金刚、超人、蜘蛛侠、蝙蝠侠、孙大圣等。这样的儿童心理较早超越周边的现实,摆脱父母及衣食住行对他的牵制,向往更强大的成长愿景。
随着成长,他心中的“偶像”必然一再更迭,但不改变他对自我及人生更高、更强、更远大的追求。对其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把他对“偶像”的向往与现实实践的学习、成长及未来结合起来,避免他迷失在“偶像”的唯物教条、或唯心虚拟的文图、 游戏 、影像当中,走一段人生弯路。
总之,“偶像”是个人寻求的对自己内心的加持。它能反映出婴幼儿童具有“依赖型”还是“独立型”的天赋性格,及其拘囿于现实或超越现实的心理发展特征及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偶像”无对错,关键在大人的洞察及引导。
在我看来真正的偶像是拥有正能量的人,有自己特别厉害的一点,有自己的个性。
偶像是我们普通人的精神寄托,必须要正能量。我之前挺不喜欢选秀节目,觉得里面天天哭哭啼啼,一群人在那演戏也真的是够了。有一天闲的没事干的时候去看了创造营,听到了黄子韬对这群女孩的指导。我才真正意识到了偶像身上的能量,他们真的非常拼,努力奋进,不惧困难。这一群小女孩勇敢追梦的样子感染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他们越正越有可能成为最后的偶像。而已经成名的偶像,他们的成功也并不是偶然,必然是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努力。
人云亦云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成为偶像。我们现在回想这些偶像们都拥有着特殊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的魅力也各不相同。这种个性是散发着光芒的,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不管身在何处,都会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
三、偶像必须在某一点上面特别厉害。我们现在越来越喜欢那些很厉害的人,不管他们的性格如何,只要他足够厉害就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包容。我们总说某个行业的大牛性格古怪,情商很低,但是他在自己专业上面专注的时候,身上的光芒万丈,我们在那一刻还是会视他为偶像,并且会忘记他身上一切一切微不足道的缺点。如果一个人情商很高,但是专业能力不行,我们会把他当好朋友,但是永远成为不了我们的偶像。如果你喜欢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你觉得真正的偶像是什么样的呢?欢迎你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
追星是有性格的,每个人不尽相同。从一个人的追星性格也可略窥见他为人处事的风格。有的人喜欢一个明星,会全身心投入的去喜欢他,了解他,崇拜他,心疼他,爱他的优点,爱他的缺点,也爱他的平凡,爱那个人本身,这样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是被爱包围的,他能时刻感受到爱,也敢用力去爱,做起事来全力以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有的人见不得偶像的缺点,即使并没有任何影响,也容不得别人说一句,嘴硬的把偶像包裹成一个完美的人,这样的人估计不容许失误,自己的人设一定要立的很住,一旦有人有异议就会玻璃心的计较个没完;有的人喜欢一个人,是在作品中认识他,然后慢慢形成自己对他的认知,认为他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后期只要发现这个人的习惯也好,性格也罢,有一丝跟自己预设的不一致,就会在心里减分,最后只关注作品,不是当做人而是当做商品来喜欢,甚至慢慢排斥,最后连作品也看不得了,这样的人是不自信的,他想掌控生活,掌控身边的人,怕失控,怕失去,可往往不能遂愿,越是抓的紧越是要失去的。很不幸,我就是最后一种,我喜欢过很多演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上的表现或某种样子与我心目中不一样而渐渐不再关注,这些小事小到娱乐记者都不会在意,小到我称其为小事都很是心虚,比如这个人参加活动的着装不符合我的审美,说了一句有些尴尬的话,甚至曾被一个人的喘气声劝退,还有一些扑风捉影空穴来风的流言,也会影响到我心中的分值。可其实,这些有什么重要呢?我是因作品喜欢一个人,私下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关系,况且我命若草芥,别人的习惯性格怎么会符合我的想像,退一万步讲,这些小事当事人本人都不会在意,也正是这些小事才是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表象。这是我的问题,我意识到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确在生活中过于关注自身,过于想掌控身边事,这种心境肯定是会失望的,要把心思用在事情上,对事不对人,去关注外界,放过自己。而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也是,一旦发现一丝对方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开始疏远,从内心排斥,不要这样,要努力去发现,去了解,去沟通,去接受,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亲密关系,改变现状,不至于孤老一生,开心快乐的生活。
以前也疯狂喜欢JAY...做梦还梦到他跟我握手呢.
但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一样的,假如有两个苹果,一个有虫,一个没虫.但它们都是一棵树上的果子,你说呢?不过朋友你还是要鼓起勇气问问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尽量完善自我.
不是呀,偶像是精神空洞的人需要的支柱,心里的慰藉,希望,或者是梦想。没有,说明你很满足你自己。这样蛮好的
就是对任何明星都不感兴趣,也不会关注他们,也不会买明星的海报等等